关键词:
银杏酮酯
二级预防
脑梗死
颈动脉斑块
血液流变学
炎症因子
摘要:
目的探究银杏酮酯分散片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的应用及其对颈动脉斑块面积、血液流变学及炎症水平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将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二医院收治的155例脑梗死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77)和研究组(n=78)。对照组患者接受脑梗死二级预防常规干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银杏酮酯分散片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1个月的治疗效果,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的颈动脉斑块面积变化情况[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面积]、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低切及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炎症反应[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情况,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2.31%,高于对照组(8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颈动脉状况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研究组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面积分别为(1.03±0.25)mm、(3.44±0.39)分、(17.13±0.37)mm 2,均低于对照组[(1.15±0.12)mm、(3.74±0.66)分、(20.11±0.34)mm 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组间的斑块面积、颈动脉斑块积分、I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研究组、对照组组间全血低切及高切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全血低切及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全血低切及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分别为(36.55±2.12)mPa·s、(4.08±0.76)mPa·s、(0.77±0.29)mPa·s、6.47±0.31、(33.12±6.18)%,均低于对照组[(42.44±3.12)mPa·s、(6.10±0.87)mPa·s、(1.38±0.31)mPa·s、7.16±0.38、(41.66±7.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IL-6、TNF-α及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IL-6、TNF-α及hs-CRP水平分别为(27.55±3.89)ng/L、(1.89±0.28)ng/L、(6.44±0.61)mg/L,均低于对照组[(36.48±5.16)ng/L、(3.45±0.38)ng/L、(8.41±0.79)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血脂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研究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分别为(3.12±0.74)、(2.02±0.23)mmol/L,均低于对照组[(4.33±0.87)、(3.34±0.59)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酮酯分散片在脑梗死的二级预防中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降低颈动脉斑块面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显著降低炎症因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