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脑梗死
针刺
溶栓时间窗
铜死亡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梗死大鼠溶栓治疗后神经元铜死亡的影响,探讨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机制。方法:本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实验中,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4.5 h溶栓组、6 h溶栓组、针刺+6 h溶栓组,每组8只。采用改良自体血栓栓塞法制备脑梗死大鼠模型。各溶栓治疗组在造模成功的4.5 h和6 h予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10 mg/kg尾静脉注射;针刺+溶栓组于造模成功6 h溶栓的同时予针刺双侧“内关”“水沟”,留针30 min。各组均在造模时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监测脑血流量,采用Bederson法于造模成功的2 h、24 h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法比较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缺血半暗带(IP)区神经元核蛋白(NeuN)的阳性表达。第二部分实验中,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6 h溶栓组、针刺+6 h溶栓组,每组15只。采用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IP区铜离子、丙酮酸、腺苷三磷酸(ATP)的含量,Western blot法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铁氧还蛋白1(FDX1)、二氢硫辛酸乙酰基转移酶(DLAT)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比、IP区铜离子、丙酮酸含量及FDX1、DLAT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NeuN阳性细胞百分比、ATP含量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4.5 h溶栓组大鼠24 h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脑梗死体积百分比下降(P<0.05,P<0.01),NeuN阳性细胞百分比升高(P<0.05);6 h溶栓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IP区铜离子、丙酮酸含量及FDX1、DLAT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P<0.01),NeuN阳性细胞百分比、ATP含量下降(P<0.05);针刺+6 h溶栓组大鼠24 h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比、IP区铜离子、丙酮酸含量及FDX1、DLAT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P<0.01),NeuN阳性细胞百分比、ATP含量升高(P<0.05)。与4.5 h溶栓组比较,6 h溶栓组大鼠24 h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升高(P<0.01),NeuN阳性细胞百分比含量下降(P<0.01)。与6 h溶栓组比较,针刺+6 h溶栓组大鼠24 h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比、IP区铜离子、丙酮酸含量、FDX1、DLAT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NeuN阳性细胞百分比与ATP含量升高(P<0.01)。结论:针刺及时介入可延长脑梗死大鼠溶栓时间窗,其机制可能与针刺降低IP区FDX1、DLAT蛋白及mRNA表达从而抑制神经元的铜死亡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