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脑梗死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血管内介入溶栓术
血小板功能
神经功能
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溶栓术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水平、血小板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CI患者99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n=48)和对照组(n=51)。研究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溶栓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0、20、30 d的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治疗前、治疗后30 d的血清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小板黏附率(PAdT)及B型钠尿肽(BNP)、同型半胱氨酸(Hcy)、PPARγ水平以及生活质量[健康调查量表36(SF-36)评分]。结果治疗后10、20、30 d,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0、20、30 d,两组患者ADL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 d,两组患者血清PAgT、PAd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血清PAgT、PAdT水平分别为(32.48±3.85)%、(34.85±3.12)%,均低于对照组[(34.98±4.37)%、(37.28±3.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 d,两组患者血清PPARγ、BNP、Hcy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血清PPARγ、BNP、Hcy水平分别为(37.47±9.31)pg/mL、(194.35±1.48)pg/mL、(14.38±2.63)μmol/L,均低于对照组[(38.51±9.25)pg/mL、(231.36±1.45)pg/mL、(19.74±2.25)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 d,除对照组患者SF-36评分中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两组其他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30 d的各项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静脉溶栓治疗相比,血管内介入溶栓术能够进一步降低ACI患者血清PPARγ水平,抑制血小板过度活化,改善神经功能,增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